6月21日,《平安资阳》-“资工·说法”电台普法专栏邀请四川豁达律师事务所刘永红律师走进电台直播间,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解答了用人单位无薪放长假是否违法的法律知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知识、申请工伤认定期限的相关法律知识,通过节目,引导广大群众知法、学法、懂法、用法,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案例解析1:
刘某、邓某系夫妻,从2013年4月起在某公司工作。该公司于2023年7月28日向二人发出《关于给邓某和刘某放假的通知》,主要内容载明二人与公司长期存在矛盾,公司决定从2023年7月29日起,给二人无薪放长假,后期是否上班,等候公司通知,并让二人接到通知后即将公司各项资料移交。二人接到通知后未再到公司上班。刘某、邓某认为该公司系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要求支付赔偿金。公司认为其发出的通知不具有解除劳动关系的意思,拒绝支付赔偿金。刘某、邓某经劳动仲裁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经审理认为,某公司单方决定给刘某、邓某无薪放长假,通知发出后就未再向刘某、邓某发放基本工资,结合通知中所载明的二人与公司存在多种矛盾以及公司曾多次劝二人离职的事实,可以看出该公司发出的无薪放长假通知,实质是用人单位变相解除劳动合同。因本案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该公司属于违法解除,应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遂判决某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问:面对无薪长假的情况,劳动者该如何维权?
劳动者首先应当与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并寻求解决方案。如果企业确实无法在短期内恢复正常工作和工资支付,劳动者可以考虑以下几种选择:
协商解决:通过与企业协商,寻求补偿或者其他形式的解决办法。
解除合同:如果协商无果,劳动者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
法律途径:如果企业拒绝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法院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问: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劳动者应当注意些什么问题?
保留证据:包括企业通知放假的相关文件、工资条、劳动合同等,以备不时之需。
了解法律:熟悉相关法律规定,确保自己的行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特别是要注意时间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上述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理性行动: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劳动法律顾问,避免盲目行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问:单位无薪放长假,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是什么?能向用人单位主张赔偿金吗?
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关于足额支付的认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规章制度足额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并且不得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否则构成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关于及时支付的认定,根据《工资支付暂行条例》的规定,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至少每月支付一次。超过约定的支付时间而无故未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属于不及时支付。用人单位确因不可抗力或者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受到影响,而导致不能在约定的时间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应当提前向劳动者说明原因,并告知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并及时履行工资支付义务。
若用人单位未经劳动者同意,单方决定无薪放长假,或者在无合理理由、无法定依据的情况下强制员工接受无薪假期,可能构成变相解雇,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要求用人单位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案件解析2:
2020年4月,宋某与某配送公司签订临时用工合同一份,约定:宋某到配送公司处从事骑手工作,工资按计时工资标准发放,合同期限为1年。2020年6月28日5时左右,宋某从家中驾驶摩托车去上班途中与案外人驾驶的重型货车发生碰撞,造成宋某受伤、两车受损的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宋某即被送往医院住院治疗。2021年5月,宋某出院后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经人社局审查认定宋某受伤为工伤,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九级伤残。经查,配送公司未按法律规定为宋某购买工伤保险。2022年1月,宋某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仲裁委决定不予受理。宋某遂诉至法院,请求解除劳动关系,要求配送公司向其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十余万元。
最后,法院判决双方劳动关系解除,配送公司向宋某给付停工留薪工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十余万元。
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主要包括哪些?
1.依托互联网平台,与平台企业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根据平台规则完成工作和接受劳动管理,获取劳动报酬的劳动者。
2.依托平台,依法从事个体经营或个人自主利用自己的体力、专业技能等依法从事劳务、咨询、设计等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劳动者。
3.与平台企业或加盟、代理、外包平台业务的合作企业、劳务派遣企业建立劳动关系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完成平台企业、平台、平台内经营者等所赋予工作任务的劳动者。
总的来说包含十大群体,分别是:货车司机、网约送餐员、保安员、家政服务员、商场信息员、护理护工员、快递员、房产中介员、网约车司机、互联网营销师
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用工特点是什么?
(一)法律关系复杂
新业态从业人员的法律关系的核心在于新业态平台企业与从业者是否属于劳动关系。由于新业态企业大多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其法律关系形式多样,较为复杂。以网约车司机为例,我国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于2016年出台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保证提供服务的驾驶员具有合法从业资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根据工作时长、服务频次等特点,与驾驶员签订多种形式的劳动合同或者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即允许平台与司机之间采用相对灵活的用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关系,而其他新业态行业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二)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灵活
新业态从业者一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灵活安排工作,这与传统用工中,劳动者按照固定工作地点与时间的安排进行工作有较大差别。
(三)企业不直接管理从业者
新业态企业例如外卖平台,网约车平台为了节省人力物力,一般很少直接管理其从业者,而是通过控制互联网软件以派单等形式间接进行管理,这导致新业态企业与其从业者之间的联系变得较为隐蔽。
问:你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如何维权有什么好的建议?
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利遭受侵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是可以通过平台企业或平台用工合作企业设置的内部沟通渠道、申诉机制、工会组织等,与企业协商解决有关问题。平台企业应当积极核查,协调处理。
二是无法与企业通过协商解决或不愿与企业协商解决有关问题的,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各级各类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权益维护服务指南强调积极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充分发挥非诉纠纷解决方式的效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整合法院、人社、司法行政、工会、企业代表组织等各单位力量,建立“一站式”的新就业形态争议调处机构。
三是若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者调解不成的,属于劳动争议仲裁受案范围的,劳动者可以向实际工作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不符合劳动争议仲裁受案范围的,也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有关规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符合劳动保障监察职权范围的事项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投诉。
